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3号瑞辰国际中心1102室,
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设施农业分会
邮编:100125
电话:010-67756312-8019
邮箱:ssnyfh@vip.163.com


当前位置:

温室园艺资讯   2019/11/29

前三十年,人们从乡村涌进城市!后三十年,人们从城市走向乡村!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,即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也。

对于乡村振兴,汪晓云老师有自己的见解与观点,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,全国有许许多多的乡村振兴规划,实施形式和设计的手法五花八门,各地已有不少成功的案例。

当然,不少乡村是在做一些浮夸的表面文章,重硬件、重形象,大搞乡村基础设施建设,对乡村振兴的核心“产业兴旺”缺乏准确定位与思考。一个乡村如果没有特色主题与产业,靠硬件堆砌起来的乡村,只是一座“小村城”而已,是没有生命活力的。

究其原因,是由于乡村规划设计者对乡村这一人居生活、生产及与大自然兼容的空间缺乏正确的认知,人们往往把乡村看成一个现代化的城镇规划或乡村小区规划,把乡村的自然生态与产业的一对翅膀给“退化”了,做成了乡村不像乡村、城镇不像城镇的刻板模式,这样的乡村规划与建设,自然就失去了生命与发展的活力。

做乡村规划,核心是产业发展规划。其次才是乡村硬件基础设施的规划,基础硬件设施是为乡村产业发展及人居生活配套的。然而,很多规划却是一些不懂乡村发展“内核”的城市规划设计者在做,或者是一些缺乏对乡村生活的了解,没有乡村情结的“高层人士”凭着想当然的追求“高大上”而规划设计出来的。如果未能对每一个乡村资源的深入了解与准确把脉,就会乱开“药方”,把一个本具有生命与发展潜力的乡村给活活“整残或整死”了。乡村如何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,作为乡村发展的设计师,如不深入乡村实地进行“望、闻、问、切”,不通盘按照科学与乡村道统理论来设计,就会轻而易举地毁掉一个乡村。

乡村规划、设计和产业策划绝不可模仿、拷贝,更没有什么标准范本,乡村是一个具有生命特质的自然三生空间,是千百年来从无到有的形成、生长、发展、延续、沉淀的过程,我们现在要做的是给乡村这个“有机生命体”以激活,赋予其文化、艺术、品质内涵,以规划打造特色产业作为乡村造血的首要功能,才能提振乡村的生命活力!而不是去给乡村做“外科手术”,更不能大刀阔斧地“卸胳膊、砍腿”。我们无需给乡村“改头换面”,只需对乡村进行美化、美颜,给乡村“疏通筋脉”,注入“活血化瘀”之方,使乡村“新陈代谢、导引吐纳”更趋正常,从而强化乡村生命活力,使乡村焕发新的生命光彩。我们是要把乡村打扮成一个美丽的“窈窕淑女”,才能吸引远方的君子来逑。

比如搞乡村旅游,要看该村是否有可观的自然山水景观?搞产业是否有该乡村的特色品类?有没有科技、人才支撑?有没有投资主体及市场前景?是否有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乡村文化?等等。这就需要规划设计者有一双“火眼金睛”,要善于发现乡村资源本底中与众不同的“亮点”,找到潜在资源中的“价值”,进行策划、设计、拓展、提升,使之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“内核”。

全国有五十八万个行政村、数百万个自然村落,人们咋一看,每一个乡村,不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村落吗,能有什么不同?能有什么发展特质呢?

汪老师认为:乡村发展离不开自身资源,乡村的本底资源包括该乡村的自然、气候特征,生态环境,生物资源,传统产业,民俗文化,村落风貌,乡贤文化、人才及人力资源等。这些都值得去调研分析,是规划设计的基础素材。有时,在常人眼里,某些资源是“废物”,是人们司空见惯的不被关注或“讨厌”的东西,而在设计师眼里可能是“宝贝”,是不可获得的再生资源。乡村发展无论如何规划,想怎么发展,都离不开人的因素,农村之所以落后,是因为缺乏产业支撑,没有产业就没有造血功能,农民就没有收入,没有收入就留不住人,没有人就没有乡村振兴的人力资本。

城市发展现已进入“瓶颈”阶段,而乡村是无边界的巨大舞台!是中国未来创新、创业、发展的广阔空间。前三十年,人们从乡村涌进城市!后三十年,人们将从城市走向乡村。

到乡村去休闲度假,到乡村去养生养老,到乡村去工作学习(线上办公、创作设计、接受研学培训),将成为一种时代潮流,成为人们未来生活的新常态!

在乡村做多功能的休闲、养生、度假、生活,基础设施不需要投资太大,要尽可能保留乡土气息,对闲置民房进行提升、美容,对村落、民居小院进行环境整治、美化,依托乡村自然大环境,就可以成为一处不可多得的“田园之家”。

乡村不仅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场所,更是生活的理想空间。阡陌、良田、屋舍、小桥、流水、耕作、放牧、孩子游戏……

这些美好场景传达的是一种恬淡生活方式和乡村的人与自然和谐!

在生态优美的乡村环境下生活,带个笔记本就能办公,就能获得一个非常轻松、惬意的休闲空间,同时可体验参与农事的耕种收获,是不错的身体锻炼方式,还可品尝到最时令、新鲜、优质、安全的果蔬与乡土美食,能不快哉!乐哉!

乡村振兴的终极目标不仅是乡村经济水平的提升,更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。

未来的乡村承载着人们“桃源之梦”的生活方式,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回归,是未来版的“乡村田园梦”。